政务公开 > 巴中市教育局 > 政策 > 政策文件 > 本级文件

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印发《巴中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3-03-29 11:53 来源: 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

各县(区)教科体局、经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管委会:

现将《巴中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232

 

巴中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中央、省、市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根据《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四川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四川省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发展十条政策》《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结合巴中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省政府将我市打造山地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建设秦巴山地体育旅游区纳入全省体育规划布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作为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围绕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深入贯彻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国际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城市。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落实各项体育项目资金13.8亿元,累计建成体育运动公园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295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7个,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48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5平方米。

2、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开展“百城千乡万村”全民健身运动,每年组织开展迎新登高、机关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30余场。每年平均累计开放公共体育场馆100万人次。全市累计成立体育单项协会社团30个、城市街道体育组织30个、晨晚练健身站(点)209个,农村乡镇体育组织159个、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29个,累计培训各级社会指导员6600名。

3、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将中考体育分值增加到80分,2020年体育中考采取3+x(3项目必考,乒乓球对墙击球、排球发球、篮球对墙传球、足球颠球41),以考促练,强化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完善各级联赛制度,建立了市、县、校三级校园足球、篮球联赛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建成业余训练基地19个,在训人数达1000人。巴中籍运动员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姚甜在2019年全国中国式摔跤大奖赛获得女子组75公斤级亚军,宋洁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女子组62公斤级和2019年世界跆拳道团体世界杯锦标赛中获得冠军。

4、体育产业发展破茧成蝶。通过引进培育高端赛事,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成功举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巴中光雾山国际森林马拉松赛、全国拔河锦标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业余乒乓球锦标赛、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友好城市网球邀请赛等高端赛事活动26次,观看收看比赛人数达1000万人次。通过依托体育场馆,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不断壮大,全市每年体育竞赛表演达100多场次,全市新注册民营体育健身俱乐部10多家,民营资金进入体育产业明显加速,体育服装销售年均达1000万元以上。近五年来全市体彩销量达6亿多元。

(二) “十四五”时期巴中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机遇。巴中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强调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深入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巴中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存在,巴中体育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齐全;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紧缺;青少年梯队优势项目、基础项目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全民健身氛围不够浓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高;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科技引领发展有差距,体育事业发展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体育治理效能还有待提升。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和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不断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为建设“健康巴中”,奋力开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更多巴中力量。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体育工作认真实施“11333”计划,紧紧围绕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山地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夯实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山地运动、蓝色水上运动、白色冰雪运动三大产业带,培育光雾山森林马拉松、恩阳龙舟赛、巴中迎新登高三大品牌赛事,到2025年实现三个增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增加到40%,《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

四、重点任务

(一)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1.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着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十四五”末,各县(区)原则上建有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可选建设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行政村(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或建设1个配置有室内、室外健身设施的健身中心,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

2.加快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市县(区)联动,发改、体育行、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农发行等7个部门组建专班,全域核查摸底,参照国家标准,做好体育公园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将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对县(区)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打造一批特色体育公园,因地制宜编制本地的体育公园建设特色方案,把体育公园建设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结合起来,建设规模不一的城市口袋公园、乡村体育公园等。按照体育公园“绿色”“开敞式”“嵌入”的建设导向,重点打造巴州莲花山、九寨山、恩阳大梁山、莲子山、南江红塔山、南江三台山、光雾山-诺水河、通江璧山、通江高明、平昌佛头山、平昌金宝山、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等,实现“旧瓶装新酒”。尽快启动望王山运动公园二期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在20228月底前完工,力争全省体育公园建设现场会在巴中召开。

3.完善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要求,不达标的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不予通过验收;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要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精准施策”改(扩)建健身设施。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合理做好国土空间的复合利用,建设一批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并允许按照体育设施设计要求,依法依规调整使用功能、租赁期限、车位配比及消防等土地、规划、设计、建设要求,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4.拓展各类场地设施体育功能。充分挖掘城乡空间承载体育元素的潜力,开发各类场地的复合利用功能。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健身设施和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园林、水利、商业等其他服务设施功能整合,拓宽群众健身载体。统筹体育和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急两用改造,在公共体育场馆新建或改建过程中预留改造条件。

5.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企事业单位在不变更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应当统筹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满足职工运动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益。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相关方协商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不影响土地供应。鼓励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移交(BT)、工程总承包(EPC)等模式兴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6.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利用率。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体育场馆开放制度。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力度,及时公布免费、低收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信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鼓励民营体育场所免费、低收费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机制创新,借鉴“一体化运营模式”,统筹考虑新建场地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

7.推动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建设全民健身智能服务平台。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转播、VRAR等高新技术在体育场地设施中的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走步道、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构建体育健身新生态。加强健身场地间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经营统计等综合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代,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科学、安全、灵活的健身场地设施。各县(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实现人流量监测、场馆预约信息化。到2025年底,有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实现更高水平的智慧化运营管理。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市级定期举办市运会。打造5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符合当地实际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每个县(区)打造3种以上,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持续组织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加大冰雪运动推广力度,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冰雪季”活动,带动上千万人参与冰雪运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构建五级联动、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

2.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打造一批国际品牌赛事,以创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城市为目标,办好光雾山国际森林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山地网球、山地定向、丛林穿越等品牌赛事。以“百城千乡万村”全民健身运动为抓手,推动“一县一品”,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不断营造体育健身氛围。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广泛组织龙舟、舞龙舞狮、传统武术、健身操()、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太极拳()、排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形成群众体育的“巴中特色”。

3.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不断完善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运动干预体系。在具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锻炼的设备设施。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改善老年人健身条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指导。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传承。在职工中大力推广工间操、广播体操。推广适合农民、妇女等人群的体育赛事活动。

4.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县级以上的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下沉,促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协会全覆盖,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便利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依托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结合实际给予场地支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技能培训等服务,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鼓励各系统、各行业积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体育总会组织机构,实现有专职人员、专项经费、办公场所。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基层体育组织,加快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向乡镇(街道)、村(社区)覆盖延伸。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积极带动体育社团开展符合农民和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体育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相对固定的特色健身组织。

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力争到2025年,市、县(区)、乡镇(社区)、行政村体育组织实现全覆盖,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引导员人数达到10万人。探索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充实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人员,不断扩大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全民志愿者队伍。

6.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每年制作市级科学健身宣传小视频及图文信息100期以上,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带动各级全民健身科学知识推广普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学校等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各项目科学健身技能培训,依托各体育单项协会,结合项目特点开展公益性培训,推广普及本项目的科学健身技能和方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将科学健身知识推广普及融入赛事活动举办中,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拓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推广渠道。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

7.实施运动促进健康干预行动。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推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常态化开展,定期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每年组织全科医生、社区医生的“运动促进健康”技术培训班,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逐步开展。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不断丰富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推广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八段锦等优秀健身气功功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和促进健康功效。

(三)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1.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让青少年以参与体育运动和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积极营造青少年体育文化氛围。充分挖掘青少年体育的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培养锻炼兴趣和技能特长,使参与体育活动成为广大青少年自觉的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拓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广泛选拔优秀体育苗子系统科学化训练,开展教练员培育工作,使之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发挥最大作用。“十四五”期间,力争市级重点业训基地点不少于35个,常年在训注册运动员超500人,向省级训练单位至少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00人。探索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充分利用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各类平台信息及优势资源,组织200人次以上青少年体育从业人员培训。

3.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工作网络。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工作,强化我市竞技体育品牌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全市青少年体育组织,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激发社会活力,倡导青少年体育组织打造体教融合的精品赛事活动。办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做好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布局,塑造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品牌,发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开展活动竞赛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各类市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示范学校超过10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含户外营地)不少于10个。

4.进一步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持续开展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大力开展“三大球”“三小球”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幼儿体育和亲子运动会,着力推进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普和积极打造体现我市特色、优势的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深入推动全市青少年三级体育联赛赛事活动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县、校三级学校体育联赛选拔制度,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积极构建青少年体育组织与社会、学校、家庭的链接平台。狠抓举重、拳击、跆拳道、田径、射击等重点运动项目。组织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年度锦标赛以及“贡嘎杯”等省级比赛。组团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力争完成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金牌数超10枚,奖牌数超25枚的目标任务。结合巴中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引进一批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积极申办省运会。

5.进一步加强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一是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鼓励1-2年级每周开设4-5课时体育课,3-9年级每周开设3-4课时,高中每周2-3课。重视体育活动普及。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充实体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保障学生校内校外每天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及质量,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家校协同合理安排“体育作业”。学校每学年组织不少于2次运动会(体育节),积极组织开展冬夏令营。学校要将体育课内课外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教学评估体系,确保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的覆盖面,逐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7%以上。二是着重体育技能培养。支持各学校开展田径、武术、轮滑以及“三大球”“三小球”等普及性强、覆盖面广的项目。强化“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果,力争2025年每所学校至少重点开展1项以上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推动开设7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三是强化体育考核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健康检测、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7%以上。优化中考体育科目“3+X”考试方式,逐步将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到100分。

(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1.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打造绿色生态山地运动产业带。推进巴州莲花山、恩阳旱谷山、南江红塔、通江璧山坡、平昌金宝山等山地运动公园体育创建工作。建成一批三星级体育综合体、二星级体育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培育一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打造巴中迎新春登高聚集区、恩阳红色古镇定向运动区、南江米仓山亚高原训练基地、通江空山山地运动休闲区、平昌汽摩自行车运动聚集区等。创建光雾山国际森林户外运动线路。打造蓝色水上运动产业带。完善水上运动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平昌驷马、通江诺水河和南江玉湖水上运动基地。积极发展皮划艇、赛艇、漂流、垂钓、滑水、冬泳等水上休闲运动项目,推动交通、码头、游船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白色冰雪运动产业带。深入挖掘秦巴山区冰雪资源,大力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打造“南江大坝冰雪节”。 依托米仓山大坝滑雪场良好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改(扩)建投资力度,采取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投资建设光雾山冰雪游乐大世界项目,建成川东北片区集赏雪、滑雪、嬉雪为一体的冰雪娱乐运动场所。向上级争取将光雾山冰雪运动场所纳入四川省重点冰雪运动基地和冰雪旅游目的地。大力培育冰雪运动人才,全面提升我市冰雪运动普及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发展低空域航空运动,抢抓国家开放低空域的机遇,充分利用通江、南江通用机场等项目,推动航空飞行营地和俱乐部发展,推广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动力伞等运动项目,普及低空域航空运动知识,引导更多民众参与低空域航空运动。

2、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以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为载体,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实施体育服务综合体星级创建“123”计划,将望王山运动公园创建成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储备2个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通江方山体育场、平昌白衣古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3个三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巴州区立森素质教育学校示范基地、恩阳大梁山全民健身中心、南江文化体育综合体。

3.加快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光雾山镇体育公园、关坝镇体育运动公园、诺水河体育运动公园和空山极限运动公园,探索“协会+产业”模式,高质量培育一批省级康养+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康养+体育特色公园、康养+体育特色小镇(社区),充分利用巴中“川东北天然氧吧”的美誉,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康体休闲等体育产业,提升综合体的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社会化管理水平,满足消费者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为一体“一站式消费”需求,创造独具吸引力的区域性消费中心。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对体育服务综合体惠民项目予以支持。对以体育服务综合体设施为载体的健身俱乐部,纳入专项扶持。

4、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销售管理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彩票发行与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监管和使用,确保体育彩票高效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体育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执行国家、省、市财政税收、产业扶持、人才引进、《四川省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发展十条政策》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和经营体育事业,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立项、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加大体育科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等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体育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的激励。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范围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把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多渠道、多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体育事业。

(三)加强人才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权责明确、调控有力的人事管理体系。探索和实施管理人员队伍分类管理办法和多种任用形式,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职称聘用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实行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与思想文化素质“双提高”策略,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运动员。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标准,配齐配足体育专职教师。研究制定省()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有关政策,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任学校体育总教练、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任职渠道,将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纳入体育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管理。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在优秀教练员引进、人才培养、训练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研究探索体育教练、教师双向转岗制度。

(四)强化用地保障。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可以划拨而市场主体要求有偿使用的,也可以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供应土地。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对纳入重点保障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用地,在批准用地时直接配计划指标。

(五)拓展建设渠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获取建设用地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在不破坏生态、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可开展冰事、山地、航空、漂流等运动项目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六)逗硬目标考核。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县区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本地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等方面保持一致。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力度,完善督办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主,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我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