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巴中市教育局 > 其他法定信息

以铸魂育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
——教育战线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综述之二

2024-05-28 16:16 来源: 教育部网站 作者:中国教育报

立德树人,“国之大者”。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年来,教育战线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中之重。

2024年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便传递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鲜明信号,其一便是锚定实施立德树人工程重大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营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去年秋季开学前夕,一本新教材引起广泛关注——由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权威用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编写出版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课程建设则承担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任务。”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深感重任在肩。

如今,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这部统编教材人手一本,专家剖析、师生辩课,大家围绕教材的主体内容和关键要点,集中备核心问题,集成备鲜活素材,集聚备思路教法。

立德树人,铸魂为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行的路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刻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

去年秋季开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20名考取军校的学生回信,勉励他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铸魂育人,为青少年学生成长培基,教育战线责无旁贷。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从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到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作,铸魂育人不断升级深化。

铸魂育人,课堂教学畅通主渠道。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实施,各地各高校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实施重大专项为抓手,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工作。

铸魂育人,社会大课堂搭起大平台。

 “这是徒步1700多公里的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这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郭永怀先生”……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年校史展厅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曼正在上一堂特殊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们随着讲解的节奏一路行走,一路学习。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将主题教育党日活动搬上了“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吉林省充分发挥“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铸魂育人,教育数字化增添新动能。

今年春季新学期,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竹第二小学学生吴牧谦的第一课以“打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方式开启。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的讲解中,他跟随镜头远程参观的同时,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数字化赋能,思想的伟力和文化的魅力,跨越山海,与青春连接。

以精神沃土栽培,青春之花更加绚丽。

202310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怀进鹏表示,教育系统要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新的起点,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把法律规定转化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个大课题,传承红色基因要从娃娃抓起。”山东省临沂市北城小学党总支书记张淑琴深感责任重大。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内容转化成课程带进课堂,在一到六年级设置红色动画、红色绘本、红色故事、红色话剧……张淑琴欣喜地看到,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

4月的湖南韶山,满目青葱,杜鹃怒放。韶山毛泽东广场,来自怀化市沅陵县职业中专的2000名学子面向毛泽东同志铜像,右手高举,发出铿锵的青春誓言:“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游客纷纷驻足点赞,而这样的场景,在韶山已持续一年。

湖南省“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启动一年来,全省共有152批次近200所学校的17.12万名师生先后走进韶山,韶山也点燃了湖南万千学子心中的信仰火炬。

立德树人,起于“立”,而成于“树”。

载体多样、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思政课,已经成为让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把金钥匙。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

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将思政课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从高质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手执镰刀割下稻谷,学习胸外按压技术,亲手焊接制作手电筒……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年来,“大思政课”体系日渐丰满,一堂堂立德树人的“大课”精彩纷呈。

从开学第一课“知”的感触,到在校每一课“情”和“意”的浸润,再到离校最后一课“行”的展望,在宁波镇海中学,“大思政”打造的全环境育人生态,为学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一年来,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一次次变革。

来自太湖湾高校媒体融合共享联盟5所高校的“网红”思政课教师,共同围绕“文化自信与青年力量”,为两省五市的青年大学生讲述“共享思政课”。一年来,依托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以更澎湃之势吸引着青年学生的目光。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逐梦而行,使命光荣。而教师,则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他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年初,历时半年、圆满收官的思政课“国赛”——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地掀起的思政课热潮正酣,教育部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平台组织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培训又拉开帷幕。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统计显示,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增至14.5万人,专职教师超过11万人,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增至26.4万人,专职辅导员达20.1万人。

“五育”并举托起初升的太阳

劳动课程跟着节气走,废轮胎被改成了种植圈,方寸之园、天地之间成为学生最开心的研究园、观察地……曾让素质教育唱响全国的山东烟台,如今用劳动教育赋能,“烹饪”出了一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餐。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底色。

学生的身心健康,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

着眼于强化素养导向,去年年中,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

着眼于增强文化自信,去年11月,国家语委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增强青少年“一种能力两种意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等目标。

着眼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去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过美育浸润,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20239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以天地互动的方式,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科普授课。

在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设置的5个地面课堂上,约2800名现场学生代表与线上亿万中小学生一起,因为这场特别的科学课,在心里埋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就在20237月,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新时代青少年面对的是更加多元的成长环境,梦想的表达和实现也有了更多可能。

在浙江嘉兴,学生们发现“题海”“考海”等高中的“传统面目”正在改变;在四川凉山,因为足球,布拖县拖觉镇小学腼腆内向的女足队员们变得生动活泼;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的学生登上了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的最高领奖台。

一年来,呵护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成长的氛围愈加浓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成功举办,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教育部部署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

去年,一部教育教师题材电视剧《追光的日子》引发观众热议,班主任和高三学生追求梦想的故事触动着观众心弦。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路上,我们都是追光的人,向阳生长,追光而行。(本报记者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