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专家解读教育部新修订语文教材
2024年秋季学期,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迎来新的学习伙伴——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科学,而且在编排上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据悉,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到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次教材修订的背景和目的,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市教科所语文组教研员苟志弘。
教材难度的争议与平衡
苟志弘表示,这次教材修订是根据2022年颁布的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的。虽然教材的基本方向没有大的变化,但进行了一些微调,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例如,语文教材更加强调语言的运用,尤其是语言运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对于“语文教材又深又难”的争议,苟志弘回应称,教材难度是根据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制定的。例如,小学教材中选入鲁迅等难度较高的作品,但教学要求上只是让学生有所接触和初步了解,不列入考试范围。高考题目比教材内容更难,是为了有效选拔。此版教材经过6个省市100多个学校的试教,得到了85%以上教师的积极评价。
教材编写的挑战与压力
苟志弘认为,高中阶段时间紧张,学生需要在两年内完成所有课程,第三年用于复习迎考。教材需要在改革和保持传统间找到平衡,引入新的学习模式,同时考虑高考需求。编写过程保密,面对网络意见,编写团队尽量听取并作出回应,协调各方意见。例如,科幻小说和儿童科学小品文曾引起质疑,编写团队需解释其意义和价值。在实际修订中,有些内容被接受,有些被删减。例如,《哈利·波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被砍掉,而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带上我的眼睛》则保留下来。
阅读量与经典作品的引入
新修订的语文统编教材被形容为“专治不读书”,意在通过大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苟志弘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教材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有所改善,高考改革也加入了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等多个方面。尽管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对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但教材要求他们有所接触和感知,并不期望他们有深入的研究。这种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通过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来逐渐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新教材每个单元后增加了阅读综合实践栏目,更加注重语言应用。插图和封面优化,古诗文版本选择优化,增加跨学科学习内容,突出语言运用,增加综合实践活动栏目。此外,单元整体设计需老师宏观了解单元要求、教学重点、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进行系统地教学。写作和阅读不分家,写作序列化模块,阅读教学融合写作训练。
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素养
在素养的培养方面,苟志弘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要能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阅读对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阅读习惯有很大影响。课堂教学和阅读时间中应设置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范围的真实情景综合性学习任务。新课标中提到跨媒介学习,利用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介进行教学,强调以学科为主,跨学科内容作为辅助。此次教材修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科学的编排,新教材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新教材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