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爱心使者”柏江 7年家访传递500余万助学金

2017-03-07 15:32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白川东  浏览量:83

    3月的通江,春风涌动、生机勃发。巍峨陡峭的群山中,一簇簇洁白的野樱桃花顽强的绽放着,零星点点让四野贫瘠的山峦格外靓丽。

    3月4日,周六,天刚亮,巴中市通江县民胜小学校长柏江就悄悄起床将昨夜封好的11个信封塞进手提包出了门。今天,他打算从通江县城出发,沿着铁溪方向,为沿线200多公里的11个贫困孩子送去最近一期的助学金和生活费。

    “星心阳光”助学金一个学生一年3000元;“春夏秋冬”助学金,一个学生一期1500元;“山音计划”,一个学生一月是400元;AM基金”专程救助烧伤及兔唇孩子……7年来,柏江的周末几乎都在通江的大山中家访,他走遍了通江县49个乡镇,深入近400个村社,为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送去了500余万爱心助学金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孩子们都叫他“柏叔叔”,而他则称自己只是大山的“使者”,有幸连起了山里山外,传递着山外众多爱心人士的那份爱。

1===.jpg

    柏江家访的路上

    周末进村家访:7年走遍通江所有乡镇

    “婷婷,柏叔叔又来看你了!” 34日中午1点,在距离通江县城90余公里的两河口镇鞍子村一处老旧土坯房内,11岁的小婷拉着8岁的弟弟从屋里跑了出来。

    柏江一边询问小婷最近学习生活状况,一边从手提包里翻出写有小婷名字的信封,“这是每期1500元的“春夏秋冬”助学金。小婷的爷爷奶奶在一旁感叹,这下终于不用再为孩子一天13元的住校伙食费发愁了。

    这是小婷第9次收到了“春夏秋冬”助学金,同时也是柏江当天家访的第5站。据了解,小婷2岁时,父亲不幸溺水身亡,母亲抱着刚满25天的弟弟离家出走,小婷只得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好几次陷入辍学困境。2012年,一次家访考察,柏江找到了小婷,于是决定纳入“春夏秋冬”计划。最近,小婷的母亲改嫁,弟弟也被送回家和爷爷奶奶生活。柏江正想办法为小婷的弟弟申请一些额外救助。

    “资助人要求,必须隔一两个月去看一次受资助对象,同时也相当于一个回访”,据悉,从2010年至今,柏江和背后的爱心团队资助的学生680余人次,发放各类助学资金500余万。

    为了让爱心人士的每笔助学金都送到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手中,柏江几乎每个周末都在通江的大山里家访。“家庭住址、人员结构、经济现状,贫困原因、联系方式……”,从最初的搭车步行,到后来骑车家访,再到开车家访,这些年,他已跑遍了通江县的49个乡镇,到过近400个村社,个人车辆里程近17万公里。

    “家访的所有花费都是自己出,早上出门车里习惯性装上方便面和火腿肠……”柏江讲,记得有一次家访,头天晚上提前问了一下路线,孩子的奶奶便蒸了两碗肉并炒了一碗土豆丝等候,自己不忍心拒绝,饭后主动给了200元生活费。

    柏江称,自己一家都是教师,教书育人和爱心助学有着同样的本质,都是改变孩子们现有的生活面貌。

2==.jpg

    3月2日,柏江在距离通江县城90多公里的两河口家访,并送去最近一期助学金

    结缘爱心人士:联系起6个爱心基金

   柏江老家在巴中市南江县,2004年到通江县涪阳小学任校长,他说能步入爱心助学这条路完全是缘分使然。

    那是2010年3月的一天,柏江听爱人讲,她们学校来了一名上海姑娘,目的是来考察她资助的贫困学生情况,结果查出很多“贫困学生”名不符实,让她非常生气,准备第二天“打道回府”。

    好心“受阻”,勾起了柏江内心深处一件一直不能释怀的往事。2007年,他到村小检查工作,家里一贫如洗的村民付宗朝冒雨递交了一封求助信,恳求帮助他的侄子陈富强。1岁丧父、2岁时母亲离家。柏江答应付宗朝一定找人帮助这个孤儿,结果几年过去了,承诺一直难以兑现。

    要是这样的好心人早点出现该多好啊!于是柏江通过爱人向上海姑娘发出了做客“邀请函”,向她讲述了那件求助信的往事,上海姑娘当即决定到柏江工作的涪阳镇去看看。

    从上海大都市的繁华到偏远落后的村小,跨时代的落差感油然而生。这位上海姑娘在被眼前的景象触动,除了看望慰问贫困孩子,她还决定辞职留在涪阳支教一学期。

3==.jpg

    柏江到贫困学生家里家访

    也就在这一个学期,这位上海姑娘在柏江的陪同下开始了对全镇贫困学生的家访。她去最后一所村小学时,除了带上文具,还特意买了一口袋小蛋糕。一开始并不知道当天到了多少学生,结果,23个学生刚好一人分得一个。“天哪,缘分呀!”上海姑娘激动地跳起来,为此,她写了一篇题为《23块蛋糕的缘分》的博文,吸引了她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的朋友的围观。最终,不但这位上海姑娘的“爱心”得以挽留,而且她海外更多的爱心朋友也都一一加入到取名为“星心阳光”的助学队伍中。

    2012年,“春夏秋冬”基金联系上柏江,愿意为贫苦学生每期1500元。

    2013年,“香港莱蒙”基金找到柏江,希望资助山里的贫困大学生,每生5000元,每年资助30……

    从结缘第一位上海姑娘,到后来的郑先生、留学加拿大的朱先生……从“星心阳光”组织到“AM”基金、“SSAW”基金、“个人对口资金基金”……,如今,柏江已和6个爱心团体建立起了长期联系,受助对象也从最初的幼儿园、小学扩大到了初中、高中和大学。

4==.jpg

    3月4日,柏江到贫困学生雷杰家家访,并送去助学金

    家访敢逗硬:亲朋好友眼中的“铁脑壳”

    “每一笔助学款都有记录可查,而且受助人要求交给孩子本人,还要拍照传给资助团队”在柏江日常办工桌上,4叠厚厚的家访登记表和助学金发放名单格外醒目,这些年80%的助学金都是通过家访亲自交到学生手中,只有少部分则是通过学校团委或银行统一转账。
    助学发放登记为何能做得这样细致,原来与之前的一次难以启齿的“造假”教训有关。

    2010年秋,柏江被授权负责“星心阳光”在通江的所有工作,重点做好对通江贫困学生的信息采集工作。

    得知柏江业余时间在做爱心资助工作,而且手中的“权利”也越越大,一些亲朋好友开始找到柏江,要求关照一下他们的孩子。

    一开始,柏江婉言拒绝,但他最终没有“硬”过最要好的朋友,在这位朋友的现场“监督”下,他把要关照的“贫困学生”资料发到了上海姑娘的邮箱里。

    “哪知细心的上海姑娘,通过电话抽查发现是我的‘关系户’,狠狠地把我批评了一顿。”柏江介绍,他刚与上海姑娘和“星心阳光”团队建立的所有信任,几乎全部消失,自己还差点就此“下课”。

    柏江虽然感到很委屈,但他又想到了那封救助信,想到了无颜面对的孤儿陈富强。

    “这样作假,既对不起这个上海姑娘,也对不起‘星心阳光’,更对不起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柏江决定,对每一个贫困学生不仅要实地家访,而且还要悄悄找到周围邻居进行“佐证”。

    后来,柏江成了朋友眼中的“铁脑壳”。就连自家亲哥哥房子被大火全部烧毁后,父母再三请求将他的两个亲侄子纳入救助对象,柏江始终都没有答应。

    正因为柏江敢逗硬,吃得苦,从2012年起,他全面负责起了爱心组织对通江农村贫困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助学款发放工作。

    现在,资助人也会经常对受助对象随机抽查,而且每年还会到通江实地家访。正是柏江的认真和逗硬,与他联系的爱心基金才会从1个发展到6个。

5===.jpg

    3月4日,柏江为毛浴乡长江村2社,一名4岁的幼儿园学生送去生活费

    累并快乐着:收获的是一份宁静的心态

    柏江称,在大山深入家访,有太多触动心灵的故事,自己收获的是一种宁静的心态。但曾经,他差点就放弃了。

    2012年109日,是柏江在助学工作上干得最起劲的时候,母亲却患了子宫内膜癌。当他请假把母亲送到成都一家医院时,他收到了上海姑娘发来的一封邮件,要求对一批高一新生进行家访。

    咋办?一边是重病急需手术却又入不了院的母亲,一边是刚考入高中交不起学费急需帮助的贫困学生。柏江左右为难。好几次,他都想拿起电话告诉上海那边,申请换人,但最终没有拨出电话。

    “江儿,你去吧,妈的病不要紧。那些孩子不能失去读大学的机会……”母亲劝解,让他赶紧回通江家访,不能有一分钟耽误。“你去吧,有我们呢。”爱人和姐姐对他说。

    第二天手术后,母亲还未从麻醉药中完全清醒过来,柏江又只身一人回到通江,完成对80多名贫困学生的家访工作。

    “累是累了点,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柏江称,每次高考,孩子们第一个将录取通知书告诉你的时候,每次节假日,悄悄发来问候短信时,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感。

    朱冬梅是柏江资助的贫困学生之一,她说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为柏校长煮一顿饭。每次家访,柏校长都很匆忙,连一口热饭都顾不上吃,但现在,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

    这些年,柏江收下的唯一一份礼物是一双手工鞋垫,这是帮助对象李晋舟的奶奶亲手绣的。据了解,李晋舟3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一直靠年迈的爷爷奶奶带大,朋友将这个实情告诉柏江,他实地探访避免了李晋舟辍学。

    目前,这双鞋垫被柏江放到了民胜小学的档案室内。

6==.jpg

    柏江家访的路上

    爱在传递:资助对象收入稳定反哺家乡

    “有爱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在柏江的资助人团队里,还有一名成员是曾经受助的孤儿。

    他叫张忠柱,柏江找到他时,他刚读完初中,辍学在家。通过“星心阳光”基金,张忠柱重新回到了校园,虽然学习成绩不能和其他学生相比,但性格开朗了,而且品行非常好。完成高中学业后,张忠柱不想再读了,这时,正好一名爱心人士想找一名年轻人去帮他打理加纳共和国的公司。

    2014年,张忠柱月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一次回通江探亲,他找到柏江,让帮忙实现埋藏在心底的心愿:“自己愿意拿出一些收入,帮助曾经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这便是“山音计划”的雏形,寓意给山里的孩子带来福音。

    “那就先建个爱心群吧!”在柏江的建议下,张忠柱成立了“山音助学群”,爱心朋友一个拉一个,现在这个团队已经有190多人,仅浙江宁波一处就有50多人。

    2013年开始,群内的人便实行对口帮扶,柏江负责将贫困学生的家访资料上传到群里,爱心人士就主动和他们联系。有时候,他们假期还会亲自到通江和柏江一起进行家访。

    现在,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城区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师,都加入到了他的家访团队,还有县城做生意的两个老板,周末到大山里家访,并定点救助。

7===.jpg

    柏江到贫困学生家里家访

    通江县十大最美青年、巴中市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全省学雷锋敬业标兵、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现在,柏江也成为当地的名人,求助电话和申请越来越多。有时候,虽然也会面对推荐学生太多的压力,但他承诺将和他的团队一直行走在爱心之路上,为通江更多的贫困孩子争取机会。

    现在,柏江已经搭建起了通江教师上海学习计划,爱心人士为每名到上海培训教师报销8000——10000元的学习补助。他希望未来巴中教育能与上海形成对口机制,从根本上缓解当地教育脱贫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