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丨陈然:以晏阳初精神重构学校向上之路
“我的乡井在四川巴中县。那儿,有我多少脚印,踏上山之巅、水之涯。那儿,埋葬着父母亲的慈骨,也珍藏着幼年时温馨的记忆。尽管我是四海为家,有时午夜梦回,难免乡思万缕。”(晏阳初:《九十自述》)
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在 20 世纪的史册里,他为平民教育奔走一生,以虔诚的情怀投身为他人谋福祉的志业,如一束温暖的光亮照进那个贫弱动荡的时代。
1990年,晏阳初以百岁高龄在美国去世。生命也许陨灭,精神却会超越时代的阻隔,照亮过他人的光也一定会被看见。
2008 年底,陈然任职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校(简称巴州四小)校长。
在晏阳初先生的家乡,陈然旗帜鲜明地提出将“传承和发展晏阳初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根基,并以“立足平民,提升品质”为办学理念,凝练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
2020 年,巴州四小津桥湖校区多了一个新的名字——晏阳初实验小学。
来到巴州四小津桥湖校区,抬头望去,校门上“晏阳初实验小学”七个大字大气、典雅。拾级而上,路旁的墙壁上是晏阳初先生的生平故事浮雕。
沿着花草葱郁的绿化带向前,来到阳初楼,一尊汉白玉雕像就矗立在那里。青年时代的晏阳初面带微笑,手持书卷,遥望远方。
“这是我们的校友——晏阳初博士!”陈然骄傲地向来访者介绍这尊塑像。
再出发,以“晏阳初”之名
到巴州四小任校长后,陈然首先是调研学校、了解师生。一番观察下来,他很快意识到曾经辉煌的名校正处于低谷中。
关于学校办学条件,教师中流传着一句打油诗:一个烂操场,两棵梧桐树,三张乒乓台,四栋垮垮房。
四小未来的路在哪里,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明天?看着眼前的荒颓景象,陈然一遍遍在心里自问。
陈然找学校的老教师聊天,翻阅档案,钩沉四小历史沿革,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可以让学校重回向上之路的蛛丝马迹。
巴州四小草坝街校区地处巴州区最早的基督教堂福音堂的旧址。20世纪90年代,学校曾因为素质教育效果突出,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报道。
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以及办学环境的简陋,高光时刻并没有维持多久,前路越走越昏暗。
2000年后,优质师生流失越来越严重。学生结构固化,90%来自小摊小贩、无业居民、下岗工人等家庭。学校越办越艰难,老师们出去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巴州四小任教,职业认同感降到冰点。
在纷繁的正史与轶闻中穿梭,为曾经的兴盛激动,也为当下的窘境叹息,最后,陈然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了一个名字上——晏阳初。
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曾与爱因斯坦同获“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殊荣。巴州四小所处的福音堂,正是晏阳初幼年的启蒙学校。
一座福音堂,一位远行的家乡人,陈然透过时空交错的草蛇灰线感受到心中涌起某种澎湃的激情:“四小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什么不用晏阳初教育思想丰富学校的办学文化呢?”
陈然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以文化人达到“无为而治”。就学校管理来说,就是以文化推动学校改革,引领一种风尚,让教师有精神寄托。
“把晏阳初教育思想作为四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明确了这一思路后,陈然陷入新的困境:晏阳初思想到底是什么?晏阳初思想在当今时代在哪些方面值得继承和拓展?
陈然找来晏阳初先生的传记认真研读,又与晏阳初研究院时任秘书长扈远仁等学者、专家建立联系,了解学界关于晏阳初精神财富的研究动态。
深入了解后,陈然愈发感受到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深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先生投身乡村教育实践,根据当时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开出“三大方式”“四大教育”的药方,即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种教育。其中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健康力;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以现今的视角和语境看来,先生的‘三大方式’‘四大教育’也非常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依然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这些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陈然说。
经过专家、教师的反复论证,2008 年,巴州四小结合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提出“立足平民,提升品质”的办学理念。
“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和目标。”对此,陈然深入阐释——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倡导从每位教师、学生的实际和现状出发,经过学校培育、涵养,获得个人专业和修养的进步。
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将其延伸为和谐校园、平等校园、开放校园,以校园为纽带构建自由、协调的育人氛围,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良性运转,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形成最优合力,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以晏阳初先生的“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为指引,提出四小的教育目标是“人品高尚、师品高洁、学品端正”。做人,不为世俗名利刻意雕饰、矫揉造作,不随波逐流;为师,求真务实、奋发向上,以渊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以独特人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为生,言正、身正、学品正,手勤、口勤、头脑勤,以身正业勤为自己终身的幸福和发展奠基。
寻突破,课程与课题齐抓
把晏阳初思想作为学校推动力量,突破口在哪里?陈然脑海中浮现了两个词:一个是“课程”,另一个是“课题”。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专门课程,让晏阳初精神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中;申请课题,以研究的方式建设“阳初课程”体系,对新时代晏阳初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和反思,培育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2013 年 6 月,该校的省级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获批立项。课题申报后,学校借助晏阳初研究会的平台支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晏阳初校本课程开发。
这些资源包括:四小作为晏阳初母校所具备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晏阳初文化公园、晏阳初故居、晏阳初大道、晏阳初大桥等社区环境资源,以及对晏阳初文化感兴趣的家长资源。
为了搭建教材的内容和目标框架,副校长胡清华把一本《晏阳初传》读了又读,生平轨迹了然于心。最终确定,以晏阳初先生人生各阶段一个个平凡又精彩的成长故事为主要内容,将其自幼好学、勤俭自律、胸怀理想、奋发图强等精神蕴含其中,带领学生追寻先辈成长足迹,弘扬晏阳初精神。
学校成立校本教材编撰团队,以时间为序进行分工,分头查阅了解晏阳初先生某个阶段的人生历程,并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内容,以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进行改写,每个篇章都会提供至少三个版本,最后由胡清华进行统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校本教材《晏博士伴我成长》分为上下两册,1—3 年级为上册,4—6年级为下册,共呈现24个主题活动。
胡清华介绍,每个主题活动都由“阳初故事汇”“交流分享台”“活动体验区”三个模块构成,将课堂教学、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打破教室围墙,拓展教学的空间范围。开篇和结尾特别设置新生入学和毕业宣誓,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并在内心不断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从晏阳初故事切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悟晏阳初的精神品质,并参与实践体验;校内活动中,通过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整理衣物比赛等项目,培养学生能力;校外实践中,带领学生走进晏阳初故居、参观晏阳初博物馆等。
通过一至六年级不同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获得晏阳初先生的果敢、勤勉、爱国、博爱等精神品质,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我们鼓励老师结合班级实际、个人特长进行个性化发挥,呈现百花齐放的课堂生态。通过晏阳初校本课程的实施,实现校内外教育合力,让学生的德与行都得到提升,达到‘我行我束,知行合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准备课、体验课、整理课、展示课的一次次、一步步历练,对晏阳初教育思想的价值有更深入的感知。”胡清华说。
促成长,沉淀学生远大理想
关于将晏阳初思想纳入课程,各班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作专题讲解。
“学校提的是‘立足平民’,未必我们的娃娃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有家长气愤地诘问。
“‘立足平民’,‘平’是平等,学校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孩子的成长,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不管学生的家庭贫富,四小都会一视同仁。”教务处主任、班主任贾书琴耐心解释。
“口号再多,理念再好,孩子没有享受到,家长就会觉得这个思想不行。”贾书琴认为,要将墙上的标语真正落实到位,最有说服力的是老师的行动。
家长平时关心最多的是调座位、课堂提问和班委竞聘等。在贾书琴的班上,座位每半月一轮换,纵横同步移动,每次调整后,新的座次拍照或录视频会发到家长群里。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答问,获得老师的平等关注。班委实行全员
竞聘,只要有意向就可以主动参与,结果由民主投票方式产生。
“这位晏阳初博士的思想很好,学校落实得也很好。”没多久,之前还对晏阳初知之甚少的家长开始主动和老师聊晏阳初了。
“晏阳初博士非常爱国,学识渊博,我的理想是将来成为晏博士那样的人。”六(5)班学生李双江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投身教育事业。
胡星宇被晏阳初博士宁可舍弃丰厚奖学金也不愿更改国籍的事迹深深打动。回家后,她给妈妈讲了这个故事,并告诉妈妈:“晏阳初博士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在讲完晏阳初先生的故事后,班主任索华玲会把一些平时看到的学生之间的争执案例呈现出来,再问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要互相包容,要宽宏大量,效果非常好。”
“现在,阳初博士已经成了四小的‘全民偶像’,有这样一位学识和为人都堪称典范的大家引领,孩子们又如何不志存高远呢?”索华玲说。
晏阳初精神融入四小的精神底色,但实现孩子们心中的远大抱负不能空有理念,还需通过学校的课程和活动一步步打下基础。
“四小的孩子基本来自普通老百姓家庭,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尚待培养。”陈然说。基于对学生外在仪态和内在涵养提高的目的,在晏阳初课程外,四小还开设了礼仪、川剧、国学品读校本课程。
“我们在准备一个剧本,希望将晏阳初先生一生的故事,由学生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胡清华说。
新校区修建后,陈然将顶楼平台规划为种植区,作为劳动教育基地。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学生在学会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下一步,陈然考虑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把每一年到晏阳初博物馆打扫、祭拜、植树形成常规,以晏阳初小镇为研学基地,进行研学课程的开发。
提质量,锻造实力过硬教师队伍
2014年秋,巴州四小接到教育局通知,立即将四年级学生花名册上报,并抽出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参加临时考试。
由于此前成绩并不理想,贾书琴对这次抽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未放在心上。
一天,陈然高兴地告诉她:“我们得了全区第一名。”
“不可能!”贾书琴脱口而出。
过了几天,教育局将这次全区教学质量抽查情况进行公开通报,四小果然是全区
76 所学校的第一名。贾书琴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并不差,至少比原本以为的更好。
要让家长打心底里认可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过硬的实力,学生的成长取决于课堂的45分钟,而向课堂要质量就必须打造一支精良的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课堂,抓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抓教师。贾书琴主动找到陈然:“我们这次考了第一,万一下次考到第九第十去了,那可就丢人了。”
与贾书琴商议后,陈然马上拍板:所有教师轮番赛课,摸清功底;落实教育科研课题,以研促教。
每周星期五放学后,所有教师抓号,周六讲课,现场抽老师评课,并进行打分、排名,所有学科同步进行。每堂课全程录像。结束后,老师拿到自己的公开课影像资料进行回放、分析和反思。
摸底课上完,贾书琴的感受是,大家被激活了,以前觉得好坏一个样,得过且过也一天。现在动真格了,老师下的功夫,全都在课里,大家都看着。
自此,“人人上擂台”的全员赛课成为每年的常规活动,“品质教育论坛”每月末持续开讲,45岁以上教师家常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竞赛课、教学新秀精品课有序推进。通过建立“赛、评、学、导”为一体的教学展评机制,老师们在展示、交流中丰富自身内涵。
在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陈然执教的五年级《词语盘点》获省级优课二等奖。
“充满诗意的生本课堂,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风格。”陈然说。
2021年1月,陈然获评语文学科四川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陈校长以生为本的本色教学,在学校里一直深受孩子们欢迎。”副校长李海蓉介绍。
“老师光上课还不够,一定要有研究意识。”贾书琴能一步步成长为四川省骨干教师、正高级教师,与她长达十余年的课题研究是分不开的。
从2008年起,贾书琴就开始尝试微课题研究,习作教学评改、口语交际表达、诗歌朗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成了她的研究对象,上课、反思、研究、再实践,实用、接地气的研究推动贾书琴的课堂日臻成熟,也给她带了各级大奖。
重点课题难申请,通常一项研究需要数年,能不能构建“全员参与主题推进”的微型课题研究形式?贾书琴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思考镜像,认为构建一个所有教师参与的研究场一定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于是,学校成立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八个校本课题研究小组,从细处着眼,从小问题入手,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学校专门制订了教研组工作制度,设立了科研成果奖、评比奖、活动奖、成才奖和优秀教研组长奖,并把奖项纳入绩效考核之中。
“我们采用捆绑考核,每个教研组都是一个发展共同体,所有成员在一辆战车上,谁也不能掉队。”贾书琴说。
传精神,唱响“晏阳初之歌”
“说你是伟人,你却终生为平民;说你属于世界,你却中华情深。从小认定民为本,本固邦宁记在心,痴心追梦千万里,掏心掏肺为百姓……”
巴州四小艺体组主任彭红英已经不知多少次唱起这曲《晏阳初之歌》,而每一次仍会因为歌词感动不已。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巴州区文化馆原馆长魏传灵。在征得魏传灵同意后,巴州四小将它融入学校的歌舞节目。
第一次公开表演是 2020 年教师节。“《晏阳初之歌》是属于我们四小人共同的歌。”时隔数月,彭红英回忆起当时的画面,依然很开心。
最开始,学校提出要将晏阳初精神融入学校文化,彭红英觉得可能就是整理些资料写一些文章,没想到还能写成歌,在舞台上表达出来。而现在,就连一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晏阳初是谁,天天唱着校歌《晏阳初精神永传扬》。
“晏阳初先生认为团结力也是生产力的一种,而现在先生本人成了凝聚四小大家庭的力量。这份一生奉献给平民教育的精神,催发每位同仁彼此守望,共向美好未来。”陈然说。
2020年9月,投资1.68亿、占地30亩的巴州四小津桥湖校区落成,并由晏阳初先生的亲属亲自授权、题词“晏阳初实验小学”。第一学期便招收了两千多学生,迎来“开门红”。
陈然说,“立足平民,提升品质”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已经成为巴中人民的口碑。过去,巴州四小是小学校办大教育;今天,巴州四小已经发展成为“一校两区四园”超5000人规模的集团名校。
“现在四小真是‘火’了,我觉得晏阳初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好运,这些年,一直走上坡路!”索华玲说。
她讲了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来学校近十年,刚来那会儿,一次打出租车,告诉师傅“到四小”,师傅反问一句,“四小在哪里”,自己真是脸上挂不住。前几天又打车,一落座“到四小”,师傅马上就说“四小啊,晏阳初实小,好学校”,心里有一种荣耀感。
这个对比,给了索华玲很大触动:学校办得好不好,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
“与晏阳初相遇,到晏阳初的母校工作,有机会将晏阳初精神在四小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升华,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事。”陈然说。
不过,陈然始终保持一份警醒:晏阳初精神的传承,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需要久久为功。
晏阳初一生不求名利只为教育,深深地影响了陈然。他说,巴中的希望在教育,巴中教育的希望在学校,在于努力办好优质均衡的家门口学校。 “让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是我们每一位校长的最大愿望。”
“以晏阳初思想重塑人格,将一生奉献给教育,这是我心中最真诚的想法。” 如今,陈然已是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理事、省中小学名校长。他说,退休后,希望到晏阳初博物馆当一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