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一名老师守护五个学生——记巴州区龙背小学清溪村基点校教师卢容合
巴中市巴州区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农田村舍分布其上。鼎山镇清溪村就藏在连绵起伏的山梁里。
在这个小山村里,只有几百个村民居住。对比之下,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一所只有一名老师和五个学生的“袖珍小学”——龙背小学清溪村基点校。
卢容合就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给孩子们做饭,守护着校园。
有梦想 扎根乡村学校37年
卢容合给学生讲课
清溪村位于巴州区西南约70公里,与南充市仪陇县接壤。3月14日,记者从巴城出发,顺着公路进入九曲十八弯的山中,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上午10点多来到了这所“袖珍小学”。
一栋已经有些年头的二层楼房,一根旗杆,一个乒乓球台,一块水泥地操场,几间功能室,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
走进教室,里面摆着六张课桌,5名学生正在认真上课。去年,基点校里还有6名学生:幼儿园1人、一年级2人、二年级3人。从今年春季开学起,这名幼儿园学生已经随家人到他处就读。
近年来,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向城镇集中,不便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后,尽量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更好的地方读书,村里的适龄儿童越来越少。
2016年,龙背小学安排卢容合去清溪村基点校负责管理教学工作。“做出这个决定,看中的就是卢老师的责任心和一直扎根乡村的韧性。”龙背小学校长曹敏告诉记者。
卢容合原来是一位民办代课教师,1988年开始代课,2014年考为公办教师。“37年来,我先后在玉凤村、中心校和清溪村工作,一直都在最基层的学校。”卢容合告诉记者,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为了生计在外打拼,需要有这样的学校来照顾和教育他们的孩子。“
作为教师,我希望把孩子们一个个全都教好。”自来到这所基点校起,卢容合就暗下决心,“只要有一个孩子,我就不离开。”
有爱心 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
卢容合为学生分配午餐
卢容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妈妈”。
“准备吃饭了。”每天中午12点半,随着老师的一声招呼,5个孩子立马收拾好课桌走进厨房,待洗完手、清点备齐所需的碗筷后,卢容合会将饭菜一勺一勺分给他们。一个荤菜、一个素菜、一盆汤,基本是每日标配。
“这是孩子们的营养餐,所有的菜都是我在场镇当场天从村民手中买的,每天中午下课后自己亲手做,确保孩子们吃得安全、安心。”卢容合说。由于不能耽搁上课时间,她每次都是在12点下课后,才匆忙走进厨房淘米、洗菜、生火,“每次和他们五个一桌吃饭的时候,感觉他们像我的孩子,他们也经常叫我‘妈妈’。”
校内的事情繁多,校外的事情也不少。曾经,在基点校上学的学生基本为龙背清溪村、玉凤村和仪陇县大罗乡大旗山村的孩子,如今许多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并购房搬迁到各个城市扎根生活,只剩下几个孩子在此读书。
去年,学校的学生曾可可(化名)因母亲患有一级残疾,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家里一度不打算让她上学读书。卢容合经过多次家访和面对面交流,终于让她重回校园。
“现在虽然只有5个孩子,但我每个月都会进行至少两次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协助解决一些困难。”卢容合说。如今,她已经成为清溪村适龄儿童家里的常客。
“在这里苦点累点,但是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正在茁壮成长,感觉一切都值得。”卢容合告诉记者。
有责任 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
卢容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记者到校时,卢容合已经上了1个小时的课了。
“贝字旁的字有哪些?”“有‘财’、有‘购’,还有什么?”课堂上,卢容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说出他们心中的答案。
在基点校里,5个孩子只能上到二年级,之后就会转入老师更多、学生也更多的龙背小学完成剩下的课程。虽然只有一二年级,但卢容合总是一丝不苟地开展教学工作。
“由于只有一个老师,学校是二复式教学,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时,通常我会安排二年级学生阅读、默写,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也会跟着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在给二年级上课时也是一样,一年级学生也会跟着预习今后要学的内容。”卢容合告诉记者。
作为学校里唯一的教师,她将孩子们的语数体美课程全部“包干”。“不能耽误孩子,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即使只有5个孩子,也不能落下课程。”一有空,她就会学习和钻研,通过学习课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课后与学生交流等方式精心备课。
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卢容合也没有放弃。“学校里有一个儿童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家人曾埋怨过在家教了一个月连名字都不会写。为了让她跟上进度,我每天利用中午半个小时给孩子额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不但会写自己的名字,还学会了简单的数字加减。”
“卢老师很温柔,非常爱我们,只要做对了题,老师还会奖励一个本子、一支笔,鼓励我们好好学习。”5个孩子之一的孙晨锐告诉记者。
卢容合和学生课间跳绳